找到相关内容203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何谓“讥嫌戒”?何谓“根本重戒”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讥嫌戒即是息世讥嫌戒的简称,是停止做让人家说坏话之事,如此所立之戒,是名讥嫌戒。佛陀大慈悲,深怕修行者被人家诽谤或起讥嫌,因此所制定的戒律。   根本重戒即是杀、盗、淫、妄等四重戒,犯此四重戒,必堕落三恶道。所有轻重之戒,乃至微细戒,一切诸戒无不由此演化而成,是圣戒之根本戒也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225112282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。

    问: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。   范古农答:行人得无所有定已,深诃无所有处过患,即舍无所有定,观于非有非无,常念不舍,其心任运,住在缘中,于后忽然真实定发,不见有无相貌,泯然寂绝,心无动摇,恬然清净,如涅槃相,是定微妙三界中极,证此不失,命终必生非想处天,然仍有微细四阴也。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101712748.html
  • 陋室杂谈(三)堕落之因乃无明

    无明是伴随着念头的生起而自然生出的,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个无明是在哪种念头上产生的?截止到目前我在经论上还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。这个问题我自己思考了许久,比较来比较去,我认为应该是伴随着微细流注产生的。我的根据是,一切众生最初产生的一念,反映的应该是客观事物真实的实相,而不是无明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微细流注只有佛才能打破,包括等觉以下的菩萨都破不了它。如果微细流注最初所见不是实相,如果只有在打破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0656707.html
  • 死亡的过程

    死亡的过程  作者:丹珍仁波切  为了了解业力的种类最高阶段修行的特色,我们需要了解下面三个阶段的原动力,也就是死亡的过程、此生与下一世之间的过渡状态,以及从过渡状态中投生的过程。透过临终时非常微细...》,你可以学到更多。这些经典描述许多不同类的心或意识,从粗糙到微细。在心灵修行的道路上,微细的心比粗糙的心更具有力量和作用。粗糙意识是透过眼、耳、鼻、舌及身体来觉知的。比较微细的是精神意识,它本身的...

    丹珍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0877323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,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?

      赵朴初答: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,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、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。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,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,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。好像远望中的瀑布,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,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,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"我"(或叫做灵魂)的存在,这是错觉。这个错觉,就是末那识。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001310803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什么叫十玄门?

      赵朴初答:十玄门是:一、同时具足相应门,二、因陀罗网境界门,三、秘密隐显俱成门,四、微细相容安立门,五、十世隔法异成门,六、诸藏纯杂具德门,七、一多相容不同门,八、诸法相即自在门,九、唯心回转善成门,十、托事显法生解门。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(染净)无碍、一多无碍、三世无碍、同时具足、互涉互入、重重无尽的道理。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24381084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看小说、看电视、听歌曲,都能得到忘我的境界,而得一心不乱,这与念佛一心不乱,有何差别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看小说、看电视、听歌曲,固然亦能忘我的意境,这种忘我意境,似乎一心不乱,但内心微细的念头,亦免不了贪染小说中剧情,执著电视的内容,心被歌曲所动,动而染、染而动,处处迷染,心安住声尘与剧情,这种类似一心不乱的忘我,是迷了本性,心外求法的贪著,外道也有这种相似之定。   念佛达成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,能念念觉悟、念念分明、念念无染、念念不贪不著、念念光明、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95512379.html
  • 问:怎样教小儿念佛?

    小儿甫能言,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,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。即令宿世少栽培,承此善力,必能祸消于未萌,福臻于不知。而关煞病苦等险难,可以无虑矣。稍知人事,即教以忠恕仁慈,戒杀放生,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。俾习以成性。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,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,为父母祖先之辱。 至于幼时,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,与净土法门之利益,于学堂回时,谆谆训诲。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,必能免意外之虞。将来以为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0278061.html
  • 六度的生起次第、胜劣次第、粗细次第

    次第   粗细的次第:“粗”指前前比后后容易趣入、容易行持,所以行相粗显;“细”是后后较前前难以趣入、难以行持,因此较前前微细。   比如布施,上至总统下到屠夫都能趣入,所以容易了知也容易行持,其行相最为粗显。相比之下,持戒则较微细,而安忍又比持戒更细,如此越往后者自性越微细,最后的般若最为微细。因此,若以粗细程度排列次第,决定是从布施排到般若。   《庄严经论》云:“依前而生后,安住胜劣故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六度|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3134027064.html
  • 空性

    性才有能力除苦。应成师所说空性较其它宗派所说更为微细。其它的宗派是辅助,某人不研习应成派而采取其它某一宗派或许暂时进步较大,但最终必须通达微细的空性。一切修行都令人获得堪修正趣关要唯一之道的能力,故此...所耗费时间的长短构成了各乘的主要差异。   大乘的宗派唯识宗与中观宗(其中后者又分自续派与应成派)并没有转述毗婆娑宗与经部宗所说的小乘,而是各陈自宗所说的小乘道。如据应成宗,为离轮回必须通达微细的空性...

    吉弗里霍普金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0343246.html